2022年11月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带领使团来华访问。按照双方透露的行程,朔尔茨此访的时间不长,但却是一次“正式访问”,在当前动荡的世界格局大背景下,这场跨越欧亚大陆的访问,看点很多,颇受瞩目。
与朔尔茨一同来访的有12家德国知名企业的高级商业领袖代表团,与化工相关的企业有:巴斯夫、瓦克化学、拜耳集团。
据《环球时报》记者梳理上述12家企业的公开数据发现,2021年其中一些企业在中国或大中华区营收总额达数百亿欧元。其中巴斯夫作为在中国销售额最高的国外化工企业,大中华区是巴斯夫全球第二大市场。11月4日,中石化与壳牌、宝钢股份、巴斯夫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四方将开展合作在华东地区共同启动国内首个开放式千万吨级CCUS项目。瓦克化学在中国经营已经超过20年,中国是瓦克化学利润最高的业务区域,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到了17.9亿欧元。
平头哥看到,关于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截至目前,在化工行业尚未形成较大影响,主要是基于目前在化工行业中的访华内容,和访华期间与中国在化工行业的合作并无太多实际成果,行业内对其关注度不算高。但是,此次访华,有可能是未来两国在化工行业展开的大规模合作的基础。
对于此次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对中国化工行业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潜在影响:
一、德国化工产业寻求更为“稳定”且“长远”的市场
平头哥认为,德国是受俄乌冲突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俄乌冲突曾一度推高了欧洲乃至全球天然气的价格,导致欧洲用气成本飙升,其中德国是欧洲用气成本飙升的最大受害者。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欧洲主要国家中,天然气的耗能占比达到20%,是所有产业中耗能占比最大的产业。
此次俄乌冲突导致的短时间内能源成本飙升,对其当地的化工产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如道达尔在法国的Feyzin装置25万吨/年裂解装置进行停工检修工作,巴斯夫因用气成本飙升,导致化工装置被迫减产等。
欧洲化工产业的一系列突然调整,背后都反映了欧洲能源危机的影响。欧洲境内企业的经营困境,需要通过寻找外部力量来解决。
经过此次能源危机,欧洲国家都清晰地意识到,寻求一个稳定且持续发展的市场,对于企业的长远期发展至关重要,这也可能成为未来德国企业在华投资的关键契机。
就在2022年9月6日,湛江东海岛,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首套装置正式投产。这意味着总投资达百亿欧元的我国化工行业首个外商独资项目,迎来里程碑。巴斯夫在中国的百亿欧元投资项目,从2018年开始就在积极推进。
为什么选择中国?巴斯夫长远期战略背后的深度考虑,是对中国稳定、可靠发展市场的依赖。
图2 巴斯夫(广东)一体化项目首套装置投产(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二、 德国企业加大对华投资,中国化工行业的影响呈现“两面性”
平头哥认为,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德国企业在华投资的新闻,一方面,中国的投资政策和环境,仍然对外企具有较大吸引力;另一方面,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尤其是潜在的升级需求带来的市场需求,是外企所看重的主要原因。
2022年10月2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中国对于外商投资的欢迎程度,仍然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需求的提升而不断增强。大量外商的进入,对中国化工产业的影响有利有弊。
一方面,外资企业目前仍掌控着全球最先进的化工生产技术,如巴斯夫在精细化学和新材料产品领域中的技术水平全球第一,拥有数千个精细化学品的生产能力。像巴斯夫这样的企业,在欧洲还比较多,虽然规模跟擅长领域有所不同,但技术上的领先性是类似的。这些企业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必然会带动中国化工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于中国化工产业的高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外资企业所掌控的新技术、带来的新产品,可能会对中国企业带来较大的冲击,尤其是在一些中国同行正努力投入研发的高端化学品上。过去的经验,也证明了“用市场不一定能换到技术”,技术换不来,自己刚刚萌芽的技术又可能受到冲击,从这个角度看,未来可能是需要一些保护政策的。
但不管怎么说,中国化工市场正在高速发展期。在这个时期内,唯有开放的态度,才能吸引优质的资源,也只有包容的心态,才能驱动自身产业的发展。技术、市场、资源的互相融合,对于中国化工虽然有冲击,但肯定是利大于弊的。
转自公众号(化工平头哥)
小编评论: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一直秉持着开放的态度,“引进来”与“走出去”。外资外企的注入,为我国的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很多化工物流企业也乐于为外企服务,特别是“单程货”“双程价”的价格优势,但是对企业的安全管理要求同时也很高。企业唯有开放的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才能在红海的市场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世界未来看中国,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一定会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一针强心剂。
易罐
安全易用的罐车运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