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日起,公安部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正式实施,将大中型客货车驾驶证的申请年龄上限由60周岁延长至63周岁,并允许63岁以上司机通过体检和反应力测试后继续延长驾驶资格。
这一政策本意是缓解货运行业劳动力短缺问题,延长老司机的职业生命周期。然而,对于许多即将迈入60岁门槛的货车司机而言,摆在眼前的不仅是年龄限制的放宽,更有健康、社保、行业环境等多重难题。
货车司机群体普遍面临腰椎病、颈椎病、胃病等职业病困扰,79%的司机常年受此折磨。60岁以上的高龄司机身体机能下降更明显,长时间驾驶导致的血液循环障碍、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等问题进一步加剧健康风险。
2025年2月,一位39岁的卡车司机因连续高强度工作猝死,引发行业震动。即便政策允许延长驾驶年龄,但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的高发,以及反应力衰退,仍可能让高龄司机被“隐形淘汰”。
我国货车司机中,78.22%为个体经营或平台接单的非受雇司机,这意味着他们难以享受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即便驾驶证年龄延长,许多司机仍面临“有资格开车,无保障兜底”的困境。例如,超过60岁的司机若未购买商业保险,一旦发生事故,可能因从业资格证失效而无法理赔。
此外,现行政策下,60岁以上司机无法累积社保缴费年限,退休后养老金微薄,迫使高龄司机必须继续高强度工作以维持生计。
尽管政策放宽了驾驶年龄,但货运行业的现实环境并未改善。数据显示,2024年货车司机月均纯收入过万的仅占21.42%,超七成司机每日工作超8小时。平台算法加剧内卷,短途订单均价较2021年下跌22%。
更严峻的是,企业招聘和平台注册的隐性年龄歧视普遍存在。例如,某网络货运平台仍将注册年龄限制在60岁以下,北京部分物流公司招聘司机时要求“45岁以下”。高龄司机即便拥有驾驶资格,也可能因企业担忧健康风险而失去就业机会。
对于50岁以上的司机而言,转行几乎意味着“归零”。调查显示,60%的货车司机未考虑过退休规划,仅有12%依赖养老金生活。
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67.4%为初中及以下学历),高龄司机转行时往往只能选择低技能岗位,如驾校教练、货运信息中介,或被迫返乡务农。即便继续留在货运行业,许多司机因缺乏新能源车维护、智能调度系统操作等技能,难以适应行业技术升级。
驾驶证年龄上限的延长,为高龄司机提供了“多开3年车,多挣3年钱”的机会,但这一政策红利能否真正落地,还需多方协同。
正如一位59岁司机所言:“身体允许的话,经验就是我们的本钱。”但要让高龄司机安心握住方向盘,不仅需要政策“松绑”,更需要全社会构建一个健康有保障、就业有尊严、转型有支持的行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