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文《关于加快全省地炼企业转型发展组建山东炼化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的复函》称,“同意地炼企业组建山东炼化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暂用名,以工商登记注册为准)。”继1999年组建山东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2009年组建山东省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之后,时隔近十年后再次掀起新一轮山东地炼企业整合行动,这次能否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建造国内地方炼油业的“航母”?客观说不是不可以,但也不是一定就可以。
炼油行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特点,而规模经济最直接的体现是单体设备加工能力高、集约化程度强,成本、技术的竞争力往往更多集中于此,规模化因此成为行业的基本趋势。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炼油厂是印度贾姆讷格尔炼厂,加工能力为124万桶/天(折合6200万吨/年),除此之外,有20多家炼油厂的加工能力超过40万桶/天(折合2000万吨/年),全球炼油厂平均加工能力超过15万桶/天(750万吨/年)。同样,我国新建炼油项目也是一个不比一个小。因此,此次重组应该着眼于在单体设备加工能力、集约化程度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才能打造炼油行业“航母”,为山东地炼带来“重生”。
如果不能建造真正的“航母”,更多可能是要把一家家地炼以某种表面形式联结起来,如同当年赤壁水上曹营一只只“战船”纵横链接固定,以使水上船只像陆地一样平稳。然而,历史事实已经证明,当年赤壁水上曹营的做法是曹军更快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几只、几十只甚至上百只“小帆船”再牢固的链接也敌不过一把火,在战争中毫无还手之力。同样,如果山东地炼此番重组还只是停留在采购、运输、仓储、销售等层面发挥各自优势,舍本逐末,新瓶装旧酒,那结果必然不言而喻,根本经受不起未来更加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
重组要彻底摒弃简单“抱团取暖”的想法。“抱团”真能“取暖”吗?如果不能真正打破各家地炼的利益藩篱、打破地炼所在地政府的利益藩篱、打破发起方的利益藩篱,仍然是“各建各的厂、各炼各的油、各算各的账、各挣各的钱”,就不可能实现真正彻底的融合。没有融合的“抱团取暖”,结果必然是隔着“肚皮”取暖,充其量只能热“肚皮”,“热”不了“心”?不能“热心”,又岂能做到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又岂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旧动能转换”?
由此,重组要摒弃“体量大”要求政策支持的念头。当前,我国油气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市场化机制将在油气领域发挥主导作用,任何企业均应该在追求公平、公正的合法权益下开展经营管理出路。要求国家在法律法规之外提供额外的特殊政策,不符合市场机制,有失公允。山东地炼更应该趁此机会打破各种利益藩篱,实施一次自我革命,淘汰现有落后产能,依靠已有的先进产能设施,集中力量改建、扩建甚至新建一家规模较大、集中和集约化程度更高的现代化炼油企业,打造一艘地方炼油企业的“航母”,彻底改变地炼企业小、散、乱的形象。或许在此过程中要经受残酷的市场淘汰,要承受巨大的眼前利益损失,但总比非市场化的机制换汤不换药、简单纵横联合强,只有经历一次痛彻心扉的“阵痛”,才能获得“新生”。
此番山东地炼重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期待山东地炼建成炼油业的“航母”。
易罐
安全易用的罐车运输平台